时间: 2024-10-26 15:26:04 | 作者: 新闻资讯
“给我称两斤桂花芝麻味的元宵。”“三斤元宵,口味混搭。”元宵节当天上午,在埇桥区西仙桥社区八一路邻近,有一处售卖元宵的商户围满了市民。
“我卖了将近30年的水磨元宵,都是用传统工艺现场‘滚’出来的,现在还这样制造元宵的人现已很少了。”商户赵师傅的话里满是骄傲。
每天清晨两点,赵师傅就跟老伴儿从床上起来,预备每天所需的江米粉。赵师傅将放在盆里浸泡过12个小时左右的江米捞出,不断倒入石磨中,跟着石磨不断旋转,江米逐步变成了米浆。紧接着,赵师傅将成盆的米浆用布沥出水分,风干后装入一个个口袋中备用。“坚持这种工艺,做出的江米面细腻,口感更好。”赵师傅说。
“制造馅料的流程杂乱、工序繁琐,需要将芝麻、花生炒熟,再放入机器碾碎,将芝麻、花生别离与白糖均匀混合,再放入锅中小火熬制,比及有香气飘出的时分,就把混合物倒出并摊成饼状,再用刀切成一个个立方体。”赵师傅弥补道。
记者在现场看到,赵师傅先往方形篮子中放入江米粉,再把浸过江米水的馅料倒入篮子里快速摇晃,立方体状的馅料在篮子里不断翻滚,外表均匀地沾上了一层江米粉。从蘸水到摇晃,如此重复四次,一个个外表凸凹不平的元宵便“诞生”了。
看着一个个“白胖胖”“肉嘟嘟”的元宵,赵师傅笑道:“用传统手工制造的元宵,不易煮烂,口感也更为筋道!”
跟着正午的接近,装有江米粉的口袋一个个“瘪”了下去。“卖完这点就回家歇息,这几天每天都得卖一千斤左右,现已两三天没睡上个好觉了。”赵师傅说,“尽管用传统手工制造元宵的人慢慢地少,但我期望能把这份手工持续传承下去,可以留存传统元宵节的滋味,更能保存住宿城这份陈旧的回想。”记者 王硕